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二十六期读文会|品典以明智,思文以悟道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12-16 [来源]:无 [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11日晚,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十六期“读文会”于行敏楼542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期读文会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为主题,具体阅读篇目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洪光东教授、王志强副教授以及蔡健老师担任品评嘉宾。经过初步评选,栾云镪、徐则林、张杰三位同学担任本期“读文会”汇报人,分别就各自研读的著作与老师及同学们交流分享,与会同学互动热烈,会场学术氛围浓厚。

一、汇报人风采展示

栾云镪同学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他回溯了该理论的提出语境,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并非单纯地从历史学意义上论述“世界历史”,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各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学理剖析。其次,他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启发。最后,栾云镪同学从发展进路、发展主体、发展形式三个维度,详细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于《形态》中世界历史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及创新性发展。

徐则林同学聚焦“《反杜林论》何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这一核心问题,围绕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价值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享。首先,他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阐释了《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指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与杜林主义思想斗争的产物。其次,他对《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选取了其中的“哲学编”进行了精读分享。最后,徐则林同学指出,作为“批判的武器”,《反杜林论》不仅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指引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并且对于我们今天考察、解决现实问题也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张杰同学就其研读的《哥达纲领批判》进行了汇报。她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文献的写作背景,然后集中论述了《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并重点分析了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的生产劳动观、分配观、“铁的工资规律”、国家自由基础观、平等国民教育观、国家劳动观等观点的批判。最后,张杰同学结合专业背景,分析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点启示:一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观;二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三是要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观。

二、嘉宾点评

洪光东老师、蔡健老师和王志强老师分别对三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并提出了若干阅读经典文献以及开展学术研究的建议和方法。

洪光东老师在详细点评三位同学研读报告的基础上,向与会同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强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必须将阅读经典原著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此外,他鼓励同学们在研究生阶段要加强学术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学校、学院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在学术活动实践中不断提升研究能力。

蔡健老师对三位同学的汇报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分享了两条经验。第一,要反复阅读经典文献,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触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层意蕴和时代价值,进而实现对经典著作及其思想的本质把握。第二,在撰写论文时,我们不仅要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而且要回到“原点”,即回到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努力还原和呈现经典作家思想发展历程的原像。

王志强老师对上述两位老师的精彩点评进行总结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鼓励同学们进一步研读经典,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要学会主动挖掘学术生长点,增强问题意识;二是在全面把握原著内容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将其与时代发展、实践要求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三是做到文本阅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既要从学术研究角度展开对文本的阅读,又要有效利用文本来阐发学术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活动尾声

针对本期读文会主题和汇报呈现的效果,老师们不仅肯定了三位同学的汇报质量,也鼓励与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要坚持不懈,再接再厉。两位嘉宾结合主题与自身学术经历提出了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为同学们提供了多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角度,拓宽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期读文会圆满结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前沿理论

求学术创新

“读文会”与你同行

让我们共赴第二十七期“读文”之约

编辑 | 戚嘉芸 龙欣英

初审 | 李保阳 王源源 叶乔萱 刘菁

复审 | 张艺珏 张寒迟

终审 | 王志强 周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