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二十七期读文会|品典以明智,思文以悟道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1-03 [来源]:无 [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25日晚,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十七期“读文会”于行敏楼542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期读文会以“新中国75年历史的研究视野与拓展”为主题,由王志强老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洋老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天娜老师担任品评嘉宾。经过初步评选,邓琳晓、史盼旸、夏心仪、冯滢宇四位同学担任本期“读文会”汇报人,分别就各自研读的论文与老师及同学们交流分享,与会同学互动热烈,会场学术氛围浓厚。

一、汇报人风采展示

邓琳晓同学就其研读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文化领导权建构的历史考察及启示》进行了分享与汇报。首先,她具体阐释了“文化领导权”这一研究视角的概念和选题原因。其次,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领导权建构的历史背景、实践探索和当代启示三个方面梳理文章逻辑关系。最后,她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自身理解,分析了文章的优缺点。

史盼旸同学对其研读的《以大历史观为指导科学总结新中国75年历史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享。首先,她对该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强调了总结过去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其次,她从历史与现实、一般与特殊以及国内与国际三个方面出发对论文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具体分析了新中国的历史经验、普遍规律与中国特色以及内外因素的互动与挑战三方面内容。最后,她对该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她认为,“大历史观”这一新的历史视角既是对新中国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前瞻性思考。

夏心仪同学对其研读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反思》进行了详细汇报。首先,她分享了挑选选题的方法和确定选题的流程,阐述了这一选题的研究意义。其次,她从现代性的三重维度与政党文化、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现代性要素以及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含蓄的现代性指向三个方面对论文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她探讨了该论文的研究视野和创新意义,从多学科融合视角、比较分析视角和历史演进视角对论文进行系统分析和启示总结。


冯滢宇同学对其研读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开拓和升华》进行汇报。首先,她为大家分享了快速阅读文献、撰写论文的方法——“呕吐式写作法”,这一方法通过快速记录灵感,使用颜色标注和工具辅助,以及保持高度专注,以提高论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她详细梳理了文章的框架体系,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奠定基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拓创新走向富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升华引领伟大复兴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她对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指出论文要多采用历史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并从方法论角度总结了该论文的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二、嘉宾点评

杨洋老师、徐天娜老师和王志强老师分别对四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并结合自身经历提出了若干阅读文献和论文写作的有效方法。

杨洋老师在详细点评四位同学研读报告的基础上,向与会同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首先,他鼓励同学们多阅读核心期刊文献,以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与水平。其次,在组织整合论文框架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在逻辑关系,形成层层递进的文章结构。最后,要从多学科融合视角出发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提升论文写作的广度和深度。

徐天娜老师对四位同学的汇报给予了充分肯定,向与会同学分享了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首先,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学会“抽丝剥茧”系统分析论文,并在分析后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独到思考。其次,她鼓励同学们思考文献的不足之处并不断纵深推进。最后,她强调要科学分析生产工具的利与弊,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王志强老师对上述两位老师的精彩点评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在总结本期读文会的基础上,他向在座同学分享了阅读与写作的三点建议。首先,他强调了文章论证结构的重要性,建议同学们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深刻思考文章的框架、内容与叙事逻辑。其次,他指出要结合时代热点进行文章撰写,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尝试找到“热话题”下的“冷思考”、“大话题”下的“小切口”。最后,他鼓励同学们认真梳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三、活动尾声

针对本期读文会主题和汇报呈现的效果,老师们不仅肯定了四位同学的汇报质量,也表扬了与会同学们在“读原文、悟原理”方面有所进展、有所突破。在此基础上,老师们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以学术交流碰撞出灵感与智慧的火花,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期读文会圆满结束!

文案 | 张晓萌

图片 | 束欣睿

编辑 | 王文秀 赵晶燕

初审 | 王源源 叶乔萱 李保阳 戴琦涵

复审 | 张艺珏 张寒迟

终审 | 王志强 周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