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二十九期读文会|品典以明智,思文以悟道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4-07 [来源]:无 [浏览次数]:

2025年3月26日晚,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十九期“读文会”于学正楼401成功举办。本期读文会以“AI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创新”为主题,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亚清老师、刘亚男老师、王志强老师担任品评嘉宾。经过初步评选,王杨、段欣然、刘晓萱、戴琦涵四位同学担任本期“读文会”汇报人,分别就各自研读的论文与老师及同学们交流分享,与会同学互动热烈,会场学术氛围浓厚。

一、汇报人风采展示

王杨同学就其研读的《人工智能的当代挑战及其回应——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进行了分享与汇报。首先,她对人工智能的风险进行了具像化分析,并且系统梳理了文章逻辑关系。其次,她从哲学、政治经济学、未来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来的挑战。最后,她认为在AI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需要实现技术领先和人文思考的有机统一。

段欣然同学对其研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社会动员框架研究——基于<人民日报>的考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享。她首先分析了论文的写作背景和原因,并详细介绍了框架分析法的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应用。然后,她结合文本具体阐述了框架分析法的运用过程。最后,她深刻阐述了框架分析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认为框架分析法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并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刘晓萱同学围绕AI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领域的研究创新进行了详细汇报。首先,她讲述了自己运用AI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检索和分析的经历,分享了自己的选文思路。其次,她探讨了历史研究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认为人工智能能够使历史研究更加智能化、实现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共享。最后,她围绕自然语言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方法的运用,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如何进行方法创新。

戴琦涵同学对其研读的《以大数据助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范式创新》进行汇报。首先,她通过分析具体文章阐述了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局限性。其次,她立足于学科建设和学科定位,分析了该文本提出的学科研究范式创新,并并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最后,她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探讨了数智化技术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创新提供的突破性方案。

二、嘉宾点评

在本期读文会点评环节,徐亚清老师、刘亚男老师和王志强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三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深入点评,既肯定了同学们的学术努力,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刘亚男老师对四位同学的分享进行了肯定与点评,并就人工智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影响向与会同学进行了分享。首先,她指出人工智能只能发挥辅助性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独立思考和分析;其次,她分享了使用人工智能的感想,强调同学们必须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最后,她鼓励同学们培养交叉学科思维,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

徐亚清老师对四位同学的分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析。首先,他指出同学们要在阅读相关经典著作文本的同时,进一步培育独立思考意识;其次,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与研究主题的契合性,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展开创新性论述;最后,他基于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为同学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与想法,并鼓励同学们突破单一领域研究,积极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

王志强老师围绕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进行了分享。首先,他指出要夯实学科基础,选题要具有创新性与时代性;其次,他基于本次主题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热点,强调同学们在以人工智能为辅助的同时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他鼓励同学们多尝试、多思考,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

四、活动尾声

针对本期读文会主题和汇报呈现的效果,老师们不仅肯定了四位同学的汇报质量,也对参与读文会的同学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老师们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更多的学术活动,培养思维独立性,注重自身研究能力的提高。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期读文会圆满结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前沿理论

求学术创新

“读文会”与你同行

让我们共赴第三十期“读文”之约


文案|王子璇

图片|戚嘉芸 龙欣英

编辑|陈心怡 葛雨欣

初审|李保阳 王源源 叶乔萱

复审|张艺珏 张寒迟

终审|王志强 周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