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新型智库丨来一场思政课师与生的“双向奔赴”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11-08 [来源]:无 [浏览次数]:

(江苏学习平台)

当我凝视着你时,你也正望向我。这,就是双向奔赴!

好的教育,一定是双向奔赴,成人而达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信念的确立和行动的指引,是心与心的碰撞,是走入心灵的思想导航。要实现思政课的抬头率、点头率、满意率,唯有来一场师与生的“双向奔赴”。

大先生之“大”,在于为学之大、为事之大、为人之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之“大”,在于成人之大、成事之大、成学之大。习近平总书记为青年大学生提出殷切期望: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

思政课的“双向奔赴”,是“大先生”与“大学生”的双向奔赴!

构建“大先生”与“大学生”的和谐互动:

让“爱”与“爱”双向奔赴

大先生之“大”,首先是有“大爱”。教育必须是爱的教育,学生对课堂的热爱,首先源于对教师的喜爱,更源于教师的“大爱”。

思政课堂的双向奔赴,首先是“爱”的奔赴。对于教师,一是对祖国的赤诚之爱。师者,示范也。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师,首先自身必须是胸怀“国之大者的模范、爱党爱国的先行。二是对教育的炙热之爱。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可以成为教育者,唯有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有淡泊名利的初心,才可以成为一名好老师。三是对学生的无私之爱。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无法打开学生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学生往往因为喜爱一个老师,从而爱上一门课。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要实现思政课的双向奔赴,就是要激发和唤醒大学生之“大”,首先是承担起应有的“爱”的责任。一是以“师”之爱国激发“生”之爱国。激发其爱我中华,舍我其谁的使命。像李大钊那样倡导“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鞭策青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鼓励当代大学生,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篇自己的青春报国誓言。二是以“师”之爱教激发“生”之爱学。激发青年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渴求和对现当代中国发展历程的渴求。三是以“师”之爱换来“生”之尊。以师之大爱,赢得大学生的尊重、欢迎和喜爱,激发学生对师之所言的信服与认同,通过知识传授,实现情感共鸣互通。

践行“大先生”与“大学生”的共同使命:

让“责任”与“担当”双向奔赴

大先生之“大”,还在于“使命”之大。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思政课堂的双向奔赴,还是“责任”与“担当”的奔赴。思政课教师的力量,一是来自于“真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三问”是每一个思政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要传道,首先要明道、信道。明道以增强育人的本领,信道以增强育人的动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标准。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政治信仰及为之奋斗终身的崇高事业。思政课教师的力量,二是来自于“真懂”。真懂才能明其理、得其道。“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作为讲道理的主体,就要沉下心来做真学问,学到“真经”,练就过硬本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真正学懂弄通。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政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令人信服。思政课教师的力量,三是来自于“真情”。每一位思政老师都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社会主义,思政课一定要讲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情。老师讲出真情,学生才能学出真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事业就有了可靠保障。

大学生之“大”,同样在于“使命”之大。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要将自己的使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实现思政课的双向奔赴,就是要激发出大学生的使命之“大”。一是让信仰迸发强大的力量。学生时代正是“拔节孕穗期”,正是培育价值观、构筑信仰的绝佳时期。思政课教师的真信,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让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学子心里扎根生长。如此,信仰才有传承。二是让青春找准奋斗的方向。思政课的指引,就如人生启航的灯塔,激发学生将自己的奋斗与党同心、与国同行,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人生扣子。如此,努力才有方向。三是让实干创造美好人生。思政课讲的是道理,是马克思主义高度凝练化的理论。思政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来讲述理论,使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激发大学生实干兴邦、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如此,理论才有力量。

塑造“大先生”与“大学生”的交汇交融:

让“顶天”与“立地”双向奔赴

大先生之“大”,更在于“成事”之大。对于思政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堂的成功,将“顶天”的使命,于无痕中“立地”。

思政课堂的双向奔赴,应是“顶天”与“立地”的奔赴。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必须是有“深度”的。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这理论必须是“大道理”。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讲道理讲情理、讲现实讲事实,字字讲到最“渴”处,真正做到“说得清”“问不住”“难不倒”,引导大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必须是有“温度”的。以有温度的思政课堂,传递有温度的思想和信仰的力量。这温度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你可以是激情奔放的、也可以是幽默风趣的,或者是真诚善良的,只在于一切发自于真心付出。这温度来自于师生之间的距离,应聚焦学生之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核心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必须是有“参与度”的。让大学生既当“听众”又当“主角”,运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式,在平等沟通、自由讨论、互动交流中推动教学内容入脑入心。只有认同才能共鸣,只有走心才能动容,用真理力量感染学生、说服学生、赢得学生。

大学生之“大”,应在于“成就”之大。将思政课的有效所学,化作“立地”的实际行动。一是成就自我。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用汗水与拼搏成就青春之我。二是服务人民。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用实际行动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洪流之中。三是奉献社会。大学生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生动、最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国情、丰富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提升忧国忧民的大站位、德才兼备的大本领、海纳百川的大格局,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人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

双向奔赴,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最美好的教育。让我们逐光前行,来一场思政课师与生的“双向奔赴”!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